中国联通数字乡村

数字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发展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取得长足进步,农业农村现代化成就辉煌,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生产环境不友好、结构性矛盾突出、先进技术利用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数字乡村顺应了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立足农业农村资源,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以有限的土地、水资源、越来越稀缺的劳动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数字技术驱动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形成以数据为驱动的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的产业闭环,推动实现精准科学生产、供需有效对接、数字化全程管理,进而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衍生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特色小镇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典型地:卫星遥感、远程视频、物联网监测等数字技术将土壤、光照、湿度、温度、农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灾变等农业信息可视化、数据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帮助实现产量预估、销量预测、以及播种、施肥、销售等指导;农机自动驾驶、无人机植保等智能农机以及智能机器人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溯源,保证农产品品质,助力品牌农业打造;数字技术实现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数字技术融入商业活动和金融服务的诸多环节,重塑农村商业模式和发展格局、深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数字技术助力打造乡村产业集群数字化平台,形成全链条数字化协同的农业产业集群生态,通过规模效应提效增收,助力产业兴旺。

数字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

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比2010年提高14.21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与此同时,国家也深刻认识到这个过程中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从政策、体制、机制等多方面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和融合发展,缓解城乡关系。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以县域作为载体推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一体化治理的步伐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使得城乡传统的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延展,数字技术以信息流带动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驱动力量。

典型地:数字技术推动“互联网+基层党建”,提升基层党建管理水平,实现党建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治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数字技术牵引“互联网+政务”向乡村延伸,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解决村民办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数字技术创新“互联网+村务公开”模式,有效破解村务监督难题,实现“阳光村务”;数字技术赋能平安乡村建设,提高乡村综合治理能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数字技术助力公共卫生、疫情防控工作,打通防疫最后一公里,推进县乡村的联防联动和群防群控。

数字乡村提升农民体验,实现乡村生活品质化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农民既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乡村振兴成果的直接受益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对于弥合城乡间数字接入鸿沟、数字使用鸿沟、数字资源鸿沟,享有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数字乡村以数字技术为抓手,不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能力,助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领域的公平化,让数字发展红利真正惠及广大农民。数字技术在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激发数字化建设内在活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助力提升农民体验、创造高品质生活。

典型地:乡村宽带、光纤等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水、电、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加快,缩小数字接入鸿沟,奠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环境;数字技术实现互联网技能培训、农技培训、就业培训等随时随地广覆盖,全面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数字技术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智能、高效的管理模式,助力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数字技术推动短视频、网络购物等互联网应用向农村地区的延展,助力实现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在线文旅,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同等均质的公共服务。

下面是方案全部内容,因网络空间影响查看内容慢慢,请耐心等待